【1943年,薄一波第一次到中央参加活动,毛主席得知他的姓名后,自言自语道】“如履薄冰,如履薄冰!
1925年,在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一个年仅十几岁的少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这个名叫薄一波的少年,怀揣着对革命的热忱,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,彼时的中国,内忧外患,民不聊生,薄一波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,投身于学生运动,用年轻的声音呐喊着对旧制度的不满。
他组织同学们走上街头,声援被压迫的劳苦大众,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勇气和担当。
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,薄一波很快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地下工作者,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,他临危受命,担任中共山西临时省委委员。
在敌人的眼皮底下,薄一波如履薄冰,却始终坚持开展革命工作,,这段经历,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1936年,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,刚刚出狱的薄一波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邀请:阎锡山希望他回山西,"共策保晋大业",面对这个机会,薄一波没有犹豫。
他深知,在抗日救亡的大背景下,统一战线的重要性,于是,他毅然回到山西,着手改组牺盟会,在薄一波的努力下,牺盟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,为山西乃至全国的抗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1943年,对薄一波来说是一个转折点,这一年,他第一次踏上了延安的土地,参加党的七大预备会。
初到延安,薄一波难掩内心的激动和忐忑,然而,让他没想到的是,毛泽东主席竟然在第二天就接见了他。
在那个朴素的窑洞里,毛泽东握着薄一波的手,念叨着"如履薄冰",这句话,既是对薄一波名字的巧妙联想,也仿佛是对他过去艰辛岁月的认可。
两人的谈话持续了整整8个小时,涵盖了从个人经历到革命形势的方方面面,这次长谈,不仅消除了薄一波的拘谨,更让他对党和革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。
在党的七大上,37岁的薄一波顺利当选为中央委员,这个结果来之不易,最初,有同志对薄一波的经历存有疑虑,认为他作为曾经入狱的党员,只适合当候补中委。
然而,毛泽东的一句话改变了局面:"为什么不可以当正式中委?"正是这份信任和支持,让薄一波在年纪轻轻时就跻身党的高层领导。
新中国成立后,薄一波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,他协助陈云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工作,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。
在"三反"、"五反"运动中,薄一波奉命到各地调查情况,他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,客观反映实际情况,甚至在广东"地方主义"问题上,据理力争,为叶剑英等同志澄清了不实指控。
薄一波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实干家,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,他对领导工作方法有着独到的见解,在他看来,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既能"举重若轻",又能"举轻若重"。
前者体现在战略决策时的果断和自信,后者则表现在执行细节时的谨慎和周密,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,体现了薄一波作为一名老革命家的智慧和远见。
在薄一波的政治生涯中,与叶剑英的友谊是一段令人动容的篇章,两人虽然相识较晚,但一见如故。
正如叶剑英所说:"志同道合,易为良友,"这份友谊,跨越了时间和地域,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时期,为两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持。
然而,历史的车轮并非总是平稳前进,1966年,薄一波不幸卷入了所谓的"六十一人叛徒集团"案,这个莫须有的罪名,让他遭受了长达12年的关押和管制。
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,薄一波经受住了考验,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。
1978年底,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,薄一波终于沉冤得雪,1979年1月,他重获自由,重新回到了党和人民需要他的岗位上。
面对新的历史机遇,薄一波没有被往日的苦难所困扰,而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。
(信息来源:解放日报2007.1.17薄一波与毛泽东周恩来,北方网2007.1.17薄一波与叶剑英元帅的肝胆之情)